search

成语《梁上君子》的故事

梁上君子

释义

“梁上君子”原指躲在梁上的君子,是窃贼的代称,今也指脱离实际、脱离群众的人。典出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陈寔传》:“时岁荒民俭,有盗夜入其室,止于梁上,寔阴见,乃起自整拂,呼命子孙,正色训之曰:‘夫人不可以不自勉。不善之人,未必本恶,习以性成,遂至于此。梁上君子者是矣!”

注释

梁:房梁。



汉桓帝时,陈寔任太丘长,为人公正平和,忠厚诚恳,每次乡里有人争吵,都请陈寔出来公断。而陈寔每次都能公正地判决,清楚详细地说明正确和错误两个方面,百姓都很尊敬他。百姓常流传一句话:“宁愿被刑罚处治,也不愿被陈寔批评。”

有一年,陈寔的家乡闹灾荒,人们没有收成。一天,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家,躲在房梁上,准备等到陈寔睡着后再偷东西。陈发现了躲在暗中的小偷,但他并没有直接戳穿他,而是自己起来整顿衣服,然后把家人都叫醒,并聚集在大厅中。陈寔对大家严肃地说:“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。不善良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,习惯往往由品性修养而形成,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。屋梁上的那个人就是这样!”

小偷听了陈寔的训话,大吃一惊,立刻从房梁跳到地上,向陈倒头便拜,诚恳地承认自己的罪行。陈寔没有责骂小偷,还非常慈祥地对小偷说:“我看你的样子并不像坏人,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,你应该反省自己,克服自己的缺点,努力向善。”说完,还让家人送给这个小偷二匹绢。从此,全县再也没有发生盗窃。

后来,大家就用“梁上君子”这个成语,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!

成语梁上君子的故事